中國會展業的發展歷程
來源:中國貿易報
“從1973年到2006年,我經歷了中國會展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變化?!痹姓辜瘓F副總裁陳若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事展覽工作30多年來,中國會展發展史上的無數個第一次都讓她難以忘懷。
見證歷史
追溯歷史不難發現,1978年,“多國農業機械展覽會”是我國第一次嘗試舉辦的國際專業展;1985年,在新落成的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以下簡稱國展)舉辦的“亞太博覽會”,是我國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合作舉辦的第一個國際展。
事實上,陳若薇還是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性組織活動的第一位展覽人。1984年,她赴德國杜賽爾多夫參加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年會;1985年,前往美國6個城市考察展覽設施;1986年,到美國華盛頓參加美國展覽業年會(IAEM),這讓她成為第一個參加IAEM的中國展覽人。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會展國際化程度逐步提高。那段時期,陳若薇多次赴德國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城市,為“機床展”、“車展”招商。
隨著中國會展業的快速發展,業界迫切需要行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2000年,由中展集團和上海國際展覽公司倡議,在上海舉辦了中國國際展覽和會議展會(簡稱展中展),成為中國會展業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平臺。陳若薇介紹說,當時,會展業內積極參與這一活動的熱情,完全出乎了組織者的意料。
2005年,由中國貿促會牽頭,并邀請其他國際展覽機構共同主辦了“中國會展經濟合作國際論壇(CEFCO)”,進一步提高了活動的檔次,尤其是論壇期間,由中國貿促會發布的會展業年度報告,成為中國會展業的風向標。
近年來,由商務部及會展媒體組織的活動也日趨豐富,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廣州、大連、成都等會展新興城市。也就是說,自2000年以來,中國會展業界的交流越來越多樣化。
發展軌跡
陳若薇說,當初從事展覽工作時,我國還沒有會展行業的說法。據其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舉辦的展會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此外,也有個別展會在天津、武漢等城市舉辦,全國每年只有十幾個單國的展覽會。
需要提及的是,那時展館條件很差,只有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在北京、上海和武漢建造的“中蘇友好大廈”,即現在的北京展覽館、上海展覽館(武漢展覽館已拆除,記者注)等,基本上都不適合舉辦商業展。而且,專業的會展從業人員也少之又少,在當時,從事展會接待的大多是中國貿促系統的機關人員。
陳若薇認為,中國會展業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973年,德國、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等國舉辦的單國展,都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基本上屬于接待型展覽。這個時期是中國會展業的初期階段。
自1978年開始,香港的雅式展覽公司、華進展覽公司和美國的克勞斯展覽公司及美國機床協會、美國石油工程師協會等,紛紛來華舉辦各類專業展會。應該說,這些展覽機構的進入,推動了北京國展中心的落成。
1985年,國展一期工程落成。自承接首個亞太國際博覽會之后,定期的專業展會開始頻繁在國展舉行,這是中國會展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當時的國展還被評為北京上世紀8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展覽公司及行業組織開始嘗試組織專業展,如中國機床工具協會、中汽總公司、中國印刷協會、中國郵電器材總公司及中國貿促會汽車分會、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等,紛紛聯合中國貿促會及中展集團組織了機床展、車展、紡織展、通訊展等。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些展會的規模已在中國乃至國際上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市也培育了制冷展等。上海和廣州的品牌展則更多地傾向于輕工和消費品類的展會,如上海的磨具展、家具設備展、家具展。廣州除廣交會外,也發展了家具展、美容美發展等。這一時期被稱為中國會展業發展的第三階段。
建館熱潮
從2000年至2008年,中國會展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由此也催生了展館的建設熱潮。從2000年開始,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場館建設熱。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廣州、北京、上海,展館面積都在10萬平方米以上。此外,成都、大連、重慶、鄭州、長春、南京、杭州、昆明、南寧、東莞等都建起了5萬至10萬平方米不等的現代化展館。伴隨著展館建設熱,目前我國展館總面積已排名世界首位,推進了各地展覽業的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盲目跟風現象,追求形象工程,場館設計缺乏環保節能理念,缺乏科學認證等等。
陳若薇表示,現階段,我國展館建設基本趨于飽和。今后,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指導展館軟件的建設,如加強專業觀眾的數據統計,建立全國行業的標準化、專業化建設,重視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組展水平。與此同時,強化品牌展會的培養,提升對參展商和觀眾的服務意識。
過去10年,中國會展業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帶動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在軟件建設上,離會展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展會的品牌化、國際化、市場化,以及對參展商和觀眾組織和服務等,都亟待更大的提升。
外資進入
近年來,外資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會展市場,并頻頻出手收購品牌展會,以其成熟的管理經驗,換取中國極富潛力的市場資源。具有代表性的是勵展、亞洲博聞和法蘭克福,他們在中國成功收購展覽項目后,引進較成熟的管理體制,提高了辦展水平,這既有利于品牌展會的培育,又有利于培養辦展從業人員的素質。當然,中國品牌展的主辦者也要把握機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外資公司達成協議,而不是一味地把培育多年的品牌展會的主辦權拱手相讓。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中國會展業的管理機制還不完善,各級政府在對會展業的管理上缺乏相關政策,缺少對展會面積、參展商的定義、觀眾人數及其分類,貿易成果等采取標準化的統計,也很難獲取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因此,也就談不上對中國會展業的研究和正確指導。還需要提出的是,我國一些大型展會,多數由政府支持、財政補貼,這從發展角度而言,不是長遠的發展方向。
還有,我國會展業發展不平衡,一些有影響的品牌展會相對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而一些中型城市則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將發展重心逐步由硬件轉為軟件建設,如成立行業協會,加強人才培訓,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等。
陳若薇最后表示,中國已經是一個展覽大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成為一個展覽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