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能力和素質之間的聯系
知識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或內在聯系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主觀反映。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知識,就沒有人類的一切。知識也是形成人的素質和能力的階梯或載體,沒有知識,人的素質和能力就沒有必要的基礎。所以,無論什么時候,扎實的知識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都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
人的素質是指構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內在規定性,即人的各種屬性在現實的人(個體、群體和類)身上的具體實現以及它們所達到的質量和水準,是人們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所具備的主體條件。人的素質的規定根源于我們對人性的理解與界定。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長期內化的過程,其中主要是知識的升華與內化。
所謂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
素質向能力的轉化能否實現,關鍵取決于轉化的條件,包括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人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受著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實踐的需要、社會實踐的深度與廣度規定著人的能力的發展狀況。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單方面地發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提供給他發展這一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么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素質向能力的轉化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能力和素質相比,素質更根本。素質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素質的表現,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質的高低決定的。有了較高的素質,就會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力和創造力。一般來說,素質高對應能力強,素質全面對應能力全面,智力素質高對應認知能力強,等等。但是,這種對應關系并不是絕對的,如果不具備適當的條件,素質高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能力強,某一方面能力強也并不意味著綜合素質高。此外,某一種能力也不能說一定就和某一種素質相對應,一種能力可以在多種素質的基礎上形成,一種素質也可以形成多種能力。